钢琴过八级妈妈才会高兴;
要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个领导……
阅读:6619 添加时间:2017-08-02
再懂事的孩子,也是孩子!
随着《我的前半生》落幕,剧中的嬉笑怒骂,都市的车水马龙,职场中的勾心斗角,婚姻的转瞬即逝,爱情的转角而遇……每个过往的看客都能从中打捞出自己的感慨。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就是凌玲的孩子,佳清。性格内向、胆小、不易于与人亲近,一个有点自卑的孩子。父母离异后,他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懂事,乖巧地主动表示“我想和妈妈一起生活”其实,佳清坠入了“讨好型人格”的深渊。
都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,但是佳清选择绕路,不提任何要求,安静地等待妈妈的夸奖。没有哪个孩子天生懂事,佳清本应在这个年纪无法无天,但是他却乖巧懂事,在小童老师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好事。临床心理学家Kelly M. Flanagan说:“一味的顺从,缺乏说不的能力,缺乏设置个人底线的能力,是一种常见的、但经常不为人知的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。”
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我对孩子的期待是,让他安心做个孩子,也安心做自己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身边也有很多“佳清”,父母以下行为也容易让孩子过于懂事。
1、过于严苛的专制型教育
独生子女时代,一个孩子聚焦了一家人的目光。为了防止孩子被宠坏,有些家长便用专制型教育对孩子进行严格要求,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。
像佳清一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不算少数。
一个7岁的孩子必须完全使用英语交流;
因为妈妈不让说中文;
钢琴过八级妈妈才会高兴;
要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个领导……
小童老师建议:一味地学习是为了父母未完成的梦想,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。
2、教育方式简单,威胁恐吓孩子
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!再哭就没人喜欢你了…
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淘气进行管教时,故意装作真的不要孩子的样子,把孩子扔在一边,自己只管快步离开,结果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。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,会给孩子灌输“我不重要,可以被丢掉”的概念。孩子可能会时刻处于怕被抛弃的状态中,而小心翼翼的活着。也许等孩子长大以后,生活中会对朋友唯命是从,工作上会对同事有求必应,完全活成了讨好型人格,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感受。
3、在孩子面前横向比较
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,都有一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妈妈们在孩子面前一味夸赞其他小孩,会让孩子生出“我什么都做不好,我不是个好孩子,我不配得到爸爸妈妈的爱”的负面心理。对他们来说,没有什么比这更恐怖的事了。为了维护孩子的安全感,父母可以这样讲:“小米会背诵唐诗宋词,而你学会了数学算数,你们都是最好的小孩。如果宝宝也会唐诗宋词,就更棒了。”
小童老师建议:横向比较树立榜样的同时,也要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优点,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加踏实地进步成长。
所以,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:终其一生,你只需要讨好的只有一个人,那就是你自己。
亲爱的家长,从现在开始,请允许你的孩子卸下心理包袱,做真正的孩子吧!无忧无虑,阳光自由!不为讨好,不单纯的为成为人见人爱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只为自己!
小童老师有话说
你是否也要求过孩子懂事呢?
或者你想孩子成为一个“烂好人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