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:6397 添加时间:2016-12-14
“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,无异于是在谋杀孩子的生命”在如今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中,父母都希望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,学会自主,但许多父母又担心孩子年纪小,不会选择,害怕孩子没选择好,遭受失败和挫折,因此又忍不住替孩子做选择。那该如何很好地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、自主意识?听听泽童陪育的建议吧。
泽童陪育: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
有个英国商人名叫霍布森,专门从事马匹生意,他在卖马的时候经常对顾客说:“你们如果想租我的马、买我的马,可以随便挑,价格都便宜。”可是,顾客来到霍布森的马圈旁一看,发现马圈里有很多匹马,但马圈只有一个小门,高头大马出不来,只有那些小马、懒马、瘦马能出来。而霍布森只允许顾客挑选能从小门出来的马。顾客左挑右选,怎么都挑不到中意的马,最后只好抱怨着离开。
可以看到,霍布森给顾客的选择是小选择、假选择,是形式主义的选择。顾客表面上有选择的权力,但实际上没有选择的余地。因为霍布森给选择加上了苛刻的限制条件,使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压缩。父母让孩子尝试自己做出选择时,往往也会不由自主的加上各种限制条件,造成“假民主”,如孩子被问“你选择报名奥数班还是英语训练营?”,但实际上孩子并不想参加这两项,而是想要去游乐园。当孩子对父母的种种限制感到不满,往往会被贴上“不听话”“不乖”“不是好孩子”等不好的标签。长此以往,孩子也就不反抗了,而是用被动的方式去回应父母。
泽童陪育认为,任何好坏之差、优劣之别都是在比较中发现的,有了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可供对比的选择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。这就是说,每个人在判断、决策的时候,都必须在多种方案中进行取舍。如果单纯以“是”或“否”就能下结论,那么就不能选择。在一个人没有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之前,他的思想是闭塞的,孩子更是如此。如果只有一个方案,就没办法对比,也就没办法辨别优劣。因此,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,就等于无法判断,等于扼杀创新。因此,家长不应该给孩子的选择设置太多限定条件,要尽量给孩子选择的余地,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做出想要的选择。
泽童陪育:设置基本底线
对于一些更具主见的孩子,他们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选择范围。对此,泽童陪育建议:在孩子选择之前,父母可以设置一个基本的底线,然后充分放手,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、做决定。比如,规定孩子认真生活、不准做坏事,然后放手让孩子去决定自己的事情,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班、选择周末去哪里玩、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等等,这对培养孩子的主见有积极的意义。当然,在必要的时候,父母向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帮助其做选择,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孩子走错路。
泽童陪育:学会放弃,学会承担
“你现在做作业么?”“我现在不做”“那你等一下就不能拼积木咯,因为你会没有时间完成作业。你是选择等一下拼积木呢?还是选择现在认真做作业?”
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偷懒的选择,对于这种好气又好笑的情况,泽童陪育建议:放弃掉某一项之后她感兴趣的事情。通过这样的选择让孩子知道,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两全其美,左手右手都获得的,要获得一样东西,它一定是需要牺牲掉一部分你所期望的东西。这能够培养出孩子更宽广的胸怀,打破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这种意识。不仅如此,这个是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,也能够培养孩子学会放弃的心态。学会放弃是情商重要的一部分,许多时候,会放弃比会选择更重要。